“单身社会”来了,但可能未必是好事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19-07-24 01:38 回复:0 关注量:1576
 单身社会可能是大势所趋,但并非所有的大趋势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

单身社会是以单身人口为基础的社会。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曾经指出,单身浪潮最早发生在北欧和东欧,之后蔓延到西欧、南欧、北美,如今已经开始影响到东方国家,其中以日本最为显著。

大约在2012年,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出版了专著《单身社会》。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而克里南伯格指出,当下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独居户数则占到了美国总户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态,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比重。这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作者指出:我们正在学习单身的全新生活方式。该书对单身社会颇多溢美之词,但仅仅从生活方式变革来看这种社会转型却未必全面。

所谓单身人口是指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但调查时没有法定配偶的人口,包括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有数据称,2016年我国的单身人口超过2亿。《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中国总人口数为13.68亿人,2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中,单身人口比例达到21.5%。其中,未婚人口比例最高,20-59岁未婚人口达1.4亿人,20-34岁适婚群体在未婚人口中的比重为91.6%。离婚人口与丧偶人口有随年龄段增加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为数众多的大龄未婚人口。2017年以来,“空巢青年”一词开始走红。2015年央广网报道称,调查显示中国有超过5800万人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到2000万。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

如果说中国即将进入“单身社会”,那么推动社会转型的人口力量来自两个方面,即被动单身(被单身)和主动单身(愿单身)两类。当然,找不到对象和不想找对象在动机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首先,我国出现的单身人口现象客观上有特殊的人口生态失衡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性别结构的不合理有关。众所周知,我国适婚年龄人口正面临性别比严重失衡所引发的婚姻挤压问题,即光棍现象。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35-39岁单身男性人口比例已达69.1%;20-24岁单身人口中,男女人口性别比也达到130:100。适婚女性人口在每个年龄组的严重短缺大大增加了男性找到配偶的难度,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农村男性更是如此。从单身人口分布看,我国大龄未婚男青壮年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我国0-19岁年龄段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2377万;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累积的失衡效应已逐步呈现和爆发。

被单身人口生活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现实中结婚成家、立业生子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我国历史上结婚率也一直很高,终身不婚的比例很低。严峻的性别失衡态势下的巨大被单身人口只能望婚姻而兴叹,客观上被剥夺了正常的享受家庭亲情和老有所依的权利,他们甚至会成为终身不婚人口。

其次,当人工智能技术横空出世,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和便捷的社会服务条件足以支撑每个人的单身生活,婚姻家庭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那就意味着“单身社会”来临了。自愿单身人口群体的出现与离婚率的急剧攀升、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和混乱也不无关系。

单身主义在发达国家俨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不在乎婚姻的“单身贵族”越来越多。现代文明高度细化的社会分工和服务体系也使单身男女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没有后顾之忧。像北欧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单身独居比例高达60%。在日本,40%的单身者根本就不想“脱单”。在法国,介于单身与婚姻之间的中间区——同居,已经非常普遍。2000年法国同居登记的人数为2万多对,2011年迅速上升到21万多对,法国同居者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结婚者。2000年法国77.5万新生儿中,非婚妈妈所生的孩子占42.6%,到2012年这一比例升至55.8%。反观中国,过去非婚生子女存在上户口的难题,但时代在进步,多省已经明确表示,不得为新生儿办理户口设前置条件,这似乎在为中国迈入“单身社会”扫清障碍。在当下的中国,90后新生代择偶看“三观”,不急结婚更想谈恋爱,成为风尚。在中国,未婚女性的人数出现显著的增长,25-29岁未婚女性在2010年达到了21.62%,是20年前的5倍,30-34岁的未婚女性几乎是20年前的9倍。而据《单身社会》一书中所预料的,中国是当代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单身的“好处”是能够充分享受没有约束的自由,生活可以自主和任性,“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坏处是家庭责任无处培育、血脉亲情无法享受、孤独痛苦无人分担。丢掉了人类应有的社会性,个体人格可能异化。单身人口越来越多也将在无形中摧毁植根于家庭责任的伦理体系。由于缺乏家庭这个温暖的社会细胞和坚实的社会基石,“单身社会”很可能演变成一个分裂冷漠的、伦理失序的社会。很难想象,一个以人类个体为细胞单位的社会是温暖和可持续的。

中国的剩女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而且高学历、高收入、高标准的女性成为剩女可能性更大。成为剩女的原因至少有:择偶眼光偏高,不愿凑合,过分挑剔;个性霸道强势,令人生畏;交际圈子狭窄,朋友很少;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就是大龄剩女。这一方面反映了“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下优秀男性人口的稀缺和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自愿单身女性想摆脱婚姻家庭的束缚和负担,实际上是在理性或者本能逃避家庭的责任。不婚主义可能导致不育主义,因此单身社会也可能蜕变为像日本一样的低欲望社会和持续的低生育社会,进而导致人口和社会发展双重的不可持续性。

遗憾的是,我国大龄未婚群体中男女人口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大龄未婚女性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以上;而大龄未婚男性更多地集中在农村,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受教育程度多数在初中及以下。结果,产生了“光棍”与“剩女”两不搭界、互不交融的“人口隔阂”现象。应该看到,单身社会可能是大势所趋,但并非所有的大趋势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

作者: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热门招商项目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