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潜规则: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归根结底都是拼这4个认知

楼主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19-08-27 00:30 回复:0 关注量:25309
 创业需要很高的综合素质,某一领域的经验积累,某方面超过大多数人的能力等等,这篇文章咱们不从这些方面来聊,我们要从创业者他们都懂的这4个认知上来聊。
 

01

成大事者,梦想和野心必不可少

性格决定命运,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你骨子里是什么样的人,你注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技能、经验这些都不是最本质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得到的,而一个人的不服输和野心,是他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人际交往的圈子以及他的精神结构所决定的,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可逆,能对一个人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百度总裁李彦宏曾说:最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创业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和跟很多成功企业家的交流,以撬动更大的商机。

 

后来我发现,周围那些创业能做大的人,最开始的创业目的也都不是为了赚钱,这一点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而那些人最后确实也是比单纯的为了赚钱而赚钱更成功。

比如,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从小就有野心。

雷军本来就是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学霸,18 岁考入武汉大学。大一时,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在图书馆看了一本书——1987 年出版《硅谷之火》,讲的是乔布斯这些硅谷英雄创业的故事。雷军看了乔布斯的故事,就是激动不已,内心像是有熊熊火焰在燃烧,激动的好几个晚上没睡着觉。

 

上大二时,他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摸爬滚打。他经常会背个很沉、很大,里面装满了资料和磁盘的包。那条街上的老板知道雷军很能干,都对他很客气,期间雷军做了几个商品化的软件,也赚了点钱。有了在电子一条街“混”的经验,大四时,雷军和朋友办起了三色公司。晚上做开发,白天跑市场,在饭店里租了一个房间,五六个人躺在一间房间里,实在躺不下,就起来干活。

1991年,雷军大学毕业,1992年初加入金山,一份工作做了16年,从程序员做到 CEO。

2007年,雷军带领金山上市,38岁退休,功成名就,财富自由。

 

这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绩,但那时候的雷军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小成,他认为自己的奋斗,不是小成,而是大成。大成不了,就很是不甘心。

金山公司几个小杀毒软件的成功,并不能支撑他的梦想和野心。

所以,从金山退休后的雷军,很是不甘心,他受不了同时期的其他大佬走在他前面、比他强大。正是这种野心带来的驱动,驱动了雷军在42岁时,克服“再创业,若失败我就身败名裂”的恐惧,重新出发,创立小米。

 

所谓的野心,从商业角度来说,就是赚更多的钱,赚更大的钱,通过赚更多更大的钱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不管你是主观上想赚大钱,还是客观上让你很想赚大钱,这都是创业者走出第一步的一个最古老、也是最真实的因素。如果你是一个有梦想,有野心,更渴望发大财赚大钱的人,那么其实你离成功就不远了,因为你有创业的基因。

 

02

懂职业规划,能让你赚更多更大的钱

在这10多年工作生涯中,我经常会和一些朋友谈到职业规划,不论是在创业的,还是在职场上班的,有的人会说:没什么好说的,不就是未来的目标嘛!我的目标是下个十年赚100万。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赚?靠什么赚?赚到的可能性有多大?很少有人会具体的想。

问题是,没有好的职业规划,根本不可能赚到。很多把人职业规划看得太简单了,认为就是简单的去想一下自己现在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当下怎么样,过段时间又怎么样。其实职业规划正确理解应该是:个人的职业生涯应该有一些特定计划,它包括一个人能干什么?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目标?

 

职业和工作还是有区别,职业规划更不是一段一段的工作累加。工作是一个岗位概念。而职业,是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维度,是一段可持续的过程。而我们大多数人,很多只知道埋头做事,从来不抬头看天。真正做过职业规划的人,可能都不到5%。

 

跟大家分享我两个大学同学的真实故事:

同学小A,985计算机科学专业,一直想去CG动画行业。为了这个目标,他在四年的工作里设定了职业规划,他着重在四件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三维及后期软件操作、人体解剖及美学艺术学习、项目管理、沟通谈判。他每个月都会挤出钱来买资料,看项目案例的书,报线下各种课,经常还在下班后做各种动画项目的测试并与周围人讨论。后来他在一个行业精英的介绍下,去了一家顶尖国际动画公司,跟着大佬一起带团队,现在年薪150万。

同学小B,211电子信息专业。每天的状态是:公司安排事情才去做,领导喊话才去做事,不安排事情他就闲聊,或者玩游戏看电视。他现在还在这家单位,年薪6W只少不多。

 

明明刚开始两个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做职业规划的小A,比不做职业规划的小B,几年后的年薪能高出来20倍还多。你说职业规划重不重要?

那些你以为的大神,那些创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为大神,无非都是规划早。

职业生涯最怕的,就是选择了不喜欢的、不适合自己能力和天分的、走下坡路的行业。这就不是职业生涯了,而是“职业悬崖”。

 

其实人和人在上学的时候,起点差不太多。但是工作几年后,就会拉开很大的差距,原因就是职业错配。

所以,我们需要判断并找到正确的定位来做规划,具体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以个人能力为基础,你有没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职业布局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还要有持久驱动的力量。没有天分,没有能力,很快就歇菜了。光喜欢还不行,能力和天分必须得达到。

比如说我刚毕业时曾有段时间很想做游泳教练,但是我可以确定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当一个游泳教练,因为我水性不好而且还怕冷。这是上帝不给我这先天条件啊,就没必要逆天而了。

 

第二,行业有没有前途,工作有没有市场价值。

有些人选择行业很随意,了不分析自己的工作有没有价值,就轻易一干就是10几年,比如报社,电视台,网站建设这些就是下坡路甚至都在垮台的行业了,不小看行业的前景,这决定了我们的薪水和社会地位。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价值,怎么怎么规则都等于零。

 

第三,设定阶段目标,并保持学习和自我升级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长,就算你在世俗看来很稳定的单位等退休,你也可能有40多年的工作时间。因为我们年龄和领取社保的时间都在延长,活到老,学到老,还要干到老。

现在行业日新月异,我们设定目标不能一蹴而就。这时候就需要分阶段设定职业目标,或者五年,或者十年,都可以。在每个阶段中,我们日常所做的事,都应该瞄准这个目标前进,在实

现阶段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去试错,纠错甚至是调整策略,最终要为实现大目标而努力。

总之,职业规划绝不是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职位上晋升这么简单,需要像一个公司的运营者一样经营自己。不断升级与迭代,才能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

 

03

快速崛起的奥秘,就是借助风口

风口,独角兽。我们可以发现90后的很多创业者中,都够快速崛起的那些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都是不先找别的,先找风口,因为站在风口上最容易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一家独角兽。追着风口跑,哪里有风口,它就追到哪里。

 

还是先以雷军的案例来说,他曾经是个内心非常骄傲的人,他觉得自己是个雄鹰,不需要依赖风,不论自己做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成功。

后来,雷军带领团队开发的有一款产品叫盘古。推出后的结果很失败,让整个队伍突然之间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很多人都不想再做开发了,就离开了金山,雷军当时那种失败的感觉真是兵败如山倒。他在这次失败之后,才意识到了风的重要性,喊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雷军谈飞猪理论,就是在时刻提醒自己:我个体能力只能达到这个点,如果我想大成,需要借助风口。

后来小米把握的是什么机会呢?其实小米创立的时候,是精准的踏到了智能手机换代,取代市场时间点,那时苹果刚刚起来,其它手机巨头的智能机都还在研发中,这时小米应运而生,用了一套全新的模式,只用了3年时间就成了中国第一,崛起速度远超想象。

 

还有一个借助风口获得巨大成功的就是;摩拜创始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胡玮炜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汽车记者,月薪只有 3000 元,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此后也涨薪不大,当时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正在被新媒体所取代,她做了10年月薪也不过万。

 

2004年——2014年,十年月薪破万。2015年——2018年,三年套现数亿。

那发生了什么变化?胡玮炜干活更拼命了呢?

其实,很简单,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各种红利不断,国家总理也在一直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享单车在国内也是非常稀缺和有价值的东西,而这时,胡玮炜也恰巧发现自己站在了时代风口上。

所以,她的个人发展,取决于他对这个时代风口机会的认识,判断和选择。

 

有些人你再努力工作,再努力去创业,你还是只是一个孤军奋战的环境,你的奋斗成果完全只能取决于你个人或你的团队。

但有的人,他知道借势,借助风口,反正什么来钱快,就去做什么。因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往往就是那个能赚大钱发大财的领域,你的所有努力奋斗都被加上了杠杆,会把你和你的团队奋斗成果放大数倍,甚至数百倍。

 

04

建立有价值的圈子,远离垃圾社交

人必然生活在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建立、自己选择的,也必然受自己建立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朋友圈,包含线上的微信朋友圈,也包含你平时线下实际的交往圈子。定期优化你建立的环境非常重要。

 

以前听过一句话,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圈子和环境中,身边是什么样的人,那这个人大概也就会成为他圈子里那样的人,特别是人多到一定程度后,不仅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还会让他从圈子里获得的价值无限趋近于零。

比如,很多群聊就很浪费生命:

1、人数一旦变多,每个人说的话都是口水话,浪费你的时间。

2、每个人都是杠精附体,都在自顾自的说。

3、大部分人都是吃瓜群众,浪费一大堆时间在群里看热闹。

 

这个群聊,不仅仅指微信群聊,也指所有的无组织性的一群人聊天。

开会就是一种群聊,但这种群聊还是可控的,因为设定了领导和几个主要发言的人。但那种纯形式主义讨论型会议和所谓的头脑风暴,经常尴尬的沦为浪费生命。

还有线下的社交饭局,也是一种群聊,超过五六个人也基本意义不大,除非这批人是层次非常高的,这些人懂得如何创造价值。否则,我还是建议大家约饭聊天也最好是一对一,最多不超过3个人。

 

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让朋友圈变得有价值呢?

第一,对于线上而言,需要做一些屏蔽。

让别人发的朋友圈不再被自己看到,当然别人还是可以照样看到你发的朋友圈,这一点是减少朋友圈垃圾内容的一大利器。

反正我一直就有个习惯:每次新加一个好友,我会去翻对方最近三四天的朋友圈内容,如果是各种晒旅游、自拍、各种吃喝、晒对象秀恩爱,或者卖货的、转发那些垃圾文章博眼球的,我会立马设置一个「不看TA的朋友圈」。

归根结底就一句话:你的朋友圈内容值不值得我看见?如果不值得我看见,那就是垃圾信息,只会浪费我时间。

 

第二,对于线下,有选择性的筛选

比如那些,你见过的或者还没见,就让你害怕见到的人,和一些人相处之后就感觉精疲力尽,一些人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让人感到生气或者沮丧。

社交,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社交和关系上。

反过来思考,你自己在一个社群、朋友圈、饭局上、在一段关系里,也要尽可能的做一个能提供养分给别人的人,不要做垃圾人,否则你也成了大多数朋友要隔离的对象。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钱、没关系、没背景,更没有重500万彩票的幸运,所以我们不必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们要去学习那些成功人士都掌握着的定律,学习他们身上都有的特质,我们自己的事业成功的晚一点而已。

人生是一长马拉松,不是太短,是太长了,长到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经比谁走得快,我们需要比的是谁更具持续性和稳定性,谁能最终到达终点,到达自己目标的彼岸。

打赏